聲光音同步原理–腦波訓練的碁石
在alpha和θ範圍內某些頻率下,以節奏性閃光刺激會減輕焦慮,閃光會引起受測者產生一種深沉身體放鬆和精神澄澈的狀態。藉使用光刺激,可以「訓練」大腦變更其EEG腦電圖頻率。經過這種訓練後,會增加受測者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執行智能;在alpha和θ範圍內,閃光會增加受測者的催眠能力和被暗示性;閃光會使大腦的兩腦半球進入一種更結合或同步的狀態,這種腦半球間的結合與增加智能有關聯。
以年紀大約十四歲以內的小孩而言,最常產生的頻率是θ,以成人來說,最常產生的頻率是B;也就是說,正常EEG的百分比減少,隨著個人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位量會增加,因此將成人的腦波導引在θ頻率之下,有可能使成人回復至較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具有活潑自然發生的精神影像和想像,以及創造性思考的特徵。
當繼續這些有關腦波的光導方面的蓬勃研究時,一些其他研究人員則調查腦波的聽覺驅動。在以聲音,如節奏性滴答聲、音調或騷音的漩渦振動刺激大腦時,藉由使用EEG來監視大腦,結果發現大腦的確在與聲音相同頻率下以增加大腦活動來回應節奏性聽覺刺激。也就是雖然聲音本身的導引效應效果似乎無法像光的導引效應效果般地顯著或持久,但只使用節奏性聲音還是可以導引腦波活動。另外也發現,以光導、聽覺驅動來說,有證據顯示它們能夠使大腦的兩腦半球進入一種更結合或同步的狀態。
當完成這些光和聽覺驅動的各別研究時,如先前所提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腦雙腦同步的存在,而且明白雙腦同步是一種與多種益處有關的狀態,這些益處有深沉放鬆、幸福感、增強創造力和智能等等。
註:
腦電波儀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1929年,一位德國精神柯醫師漢斯伯格(Hans Berger),首次在人類完整的頭蓋骨上紀錄到相同的電氣活動,並命名為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此後腦波即開始被應用在醫學的領域,作為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EEG是目前量測腦波記錄其中之一,除了西方醫學之用外,以能量學應用於人體上而言,透過測量大腦皮質電流的檢測結果,有經驗的腦意識潛能檢測師即可判讀出個案的睡眠、情緒、壓力、學習潛能、潛意識、腦部異常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