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幸福腦」?發現自己的藍海優勢

你是「幸福腦」還是「不幸腦」?

你現在覺得幸福嗎?

工作幸福的人、正在與迷人的情人談戀愛的人、很有朋友緣的人--這樣的人現在應該是很幸福的;相反的,人際關係不理想的人、工作不順利的人,恐怕就不會覺得幸福了吧。

一般來說,事事順利的人會覺得很幸福,而諸事不順的人就比較難感受到幸福。不過在這個社會上,即使處在同樣狀況下,有些人能感受到幸福,有些人卻無法感受到幸福,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最近的大腦科學研究哩,已經證實「大腦的狀態」對幸福感有相當的影響,也就是在人類的大腦裡,存在著「容易感受幸福大腦的狀態」以及「不易感受幸福大腦的狀態」。

一旦大腦處於「容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幸福。例如,只是用餐也能感受到愉悅,或只是與他人之間一個小小的接觸,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就連只是在公園裡看看花草,也能讓人感到幸福。

另一方面,當大腦處於「不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時,即使發生好事,也很難讓我們感到喜悅,或者無論別人對我們怎麼體貼親切,也很難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即使我們在很好的職場裡工作,一樣只會覺得不滿,根本無法擁有幸福的情緒;有時候明明處於人人稱羨的狀態中,卻還是很難感受到幸福。例如,好不容易終於在夢寐以求的住宅區裡擁有自己的房子,卻因為覺得「鄰家蓋得更大更氣派,令人羨慕不已」,而感受不到喜悅。

我把容易感受幸福的大腦狀態稱為「幸福腦」,不易感受到幸福的大腦狀態稱為「不幸腦」。

你現在的大腦狀態,是「幸福腦」?還是「不幸腦」呢?在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何種程度的幸福呢?

發生在你週遭的種種事物,就某種角度而言,或許是你命中注定要遇到的,可能無法單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做任何改變。不過對這些事物的發生感到「幸福」,還是感到「不幸」,卻可以由你自己來決定。

如果想體嘗更多幸福,不妨趕緊把大腦狀態從「不易感受幸福的狀態」,改變成「容易感受幸福的狀態」。若以大腦科學的見解來說,要將「不幸福腦」變成「幸福腦」,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某些小地方,還是很有可能達成的。

 

什麼是「幸福腦」產生的「幸福迴圈」?

「幸福腦」究竟是ㄧ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叫做「大腦」的器官,處在最舒適的狀態時。當大腦確實攝取營養、獲得休息,同時接受適度刺激時,就是大腦最幸福的狀態,這種時候,「幸福腦」會產生「幸福迴圈」。

處於「幸福腦」狀態時,神經元(大腦的神經細胞)和大腦迴路,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促使記憶力、思考力、創造力、適應力提升,自然也就能提高工作或課業上的成果。此外,如果對任何小事都很容易感覺幸福,自然能讓人心胸更寬大,相對的也能對他人表現關懷或感謝之意,進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只要擁有「幸福腦」,就能提高工作成果,也能善待他人,甚至吸引更多比現在還幸福的狀況到自己身邊。如此一來,不僅愛情容易有甜蜜的結果,家庭也能更圓滿。透過這些美好的事,大腦會分泌出快樂物質,讓自己的幸福狀態加倍。

換句話說,只要能創造出「幸福腦」,就能產生「幸福腦->腦力提升->容易感受幸福->引來更多幸福的事->幸福感更加擴大」的良性循環;相反地,如果創造出「不幸福腦」,就會因悲傷和憤怒而帶來更大的不幸福,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變成「不幸迴圈」。

覺得自己現在並不幸福的人,何不嘗試將「不幸迴圈」變成「幸福迴圈」呢?如此人生也才能過得更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出自:《幸福腦》

什麼是ADHD?我的小孩可能不只是好動而已。

近幾年來,幾個名詞常常浮現在家長的飯後閒聊討論中,什麼亞斯伯格、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們擔心小孩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更擔心是學習能力比別人差而輸在起跑點上,或是憂心小孩成績不佳,不能成為人中龍鳳。

 

一到開學季,家長開始到處諮詢:「我的小孩坐都坐不住,總是靜不下來,上課會走來走去,是不是過動兒?」這些小朋友分佈在各個年齡階段,有小學生,中年紀,高年級。

家長在親友和師長的提醒下,警覺到「我的小孩可能不只是好動而已」,開始尋訪專業診斷,但往往希望能像治感冒一樣,1-2次就可改善,以致專業人士往往需耐心解釋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目前約有5%-8%的學齡兒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老師可能反映學童在學校上課坐不住、走來走去,專注力差。他們會出現無法有效集中注意力、持續力差,容易分心等問題,會影響學習,以至於無法順利施展原有能力。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由於容易衝動,無法耐心等候,較無法考慮別人的立場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造成老師及父母管教上的莫大壓力。

小孩是不是ADHD

須考慮小孩各發展階段的特質,以及與社會互動、學業成就功能是否受損等因素。家長心中有困惑時,記錄下孩子的行為一陣子,以利與醫師討論評估。

過動的症狀

無法安靜地玩遊戲。

無法安靜坐好、扭來扭去。

許多不該亂動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亂跑。

需要坐著時會離開座位。

不停地動。

話太多。

注意力不足的症狀

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漫,要人提醒才能完成。

無法持續注意力。

常需要被提醒每天要做的事。

經常粗心大意,不注意細節,造成功課及其他活動中許多錯誤。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交代的事無法完成。

逃避或排斥須專心的工作,如做功課。

常掉東掉西。

衝動的症狀

老師問題還沒問完,就搶先回答。

無法耐心輪流、等待。

插嘴或打斷別人。

一般建議,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症狀,符合6項以上,時間超過6個月,7歲前便開始,且在2種以上的場合有前述症狀,合併有學業、人際、情緒、行為等功能影響時,就需要就診專業人員,現在改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選擇一項最適合自己孩子的。

過動小李,受同齡排斥

在汕頭日報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小李是一位小學二年級的男生,今年8歲。自上學以來,上課時很難安安靜靜的坐著,常常把玩手指和學具,或是老師在講臺上講,他在座位上喋喋不休講個不停或是發出怪聲,在課堂上經常隨意離座走動;學習和玩耍時很難長久地集中專注力,總是虎頭蛇尾,寫作業時是寫一會兒玩一會兒,字跡歪七扭八,經常抄錯題,自己的學習用品經常丟失。與同學相處時容易發生衝突,表現出攻擊性強,衝動、任性等個性特點。同學們集體活動過程中他不能耐心等待,時而參與時而破壞,且常常與同學打架。
小李學習成績落後,不能遵守課堂秩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任課教師大都認為,對他運用了多種教育方法但效果不佳。個別教師對他失去了信心,只要上課時他不嚴重破壞課堂秩序,也就不管他了。每次他犯錯誤之後,總是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向被打的同學道歉,或者當全班同學的面做自我批評,然而,每次批評過後,他仍然故伎重演。
小李的這種不良行為表現,屬於典型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以注意力缺陷為最主要的症狀,並伴有過動(活動過度)、衝動、固執和自控能力差等特徵。這類兒童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表現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以至影響學習成績。在家庭及學校較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使家長和老師感到困難,也容易被其他同齡夥伴排斥。
那麼針對這種現象怎麼辦呢?
藍海腦潛能機構建議使用雙腦同步音樂過動兒專案,來改善此等問題的過動兒症狀孩子,健康無負擔,讓他們早點過上正常的生活,不受同齡排擠、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學習成績。